我国绿茶又遭欧盟警告,农药残留症结究竟在哪儿?发表时间:2024-05-30 10:59 来源:优选消费者报告 常言说,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特别是食品安全的话题,许多不过都是老生常谈,但如果能通过唐僧一般的唠叨,让大家潜意识里有了防范意识,也算善莫大焉。 今天,又是一次老生常谈。 昨天,中国的茶叶又被欧盟警告了。 一批来自中国的绿茶被检出唑虫酰胺超标,将被进口国就地销毁。 唑虫酰胺(tolfenpyrad),是一种新型的吡唑杂环类杀虫杀螨剂。由日本三菱化学公司于1988年开发成功(现为日本农药公司所有)。2008年专利到期,2009年在中国获得首次登记。 在实际的使用上,该产品最大的风险是容易产生药害。在茶种植中,唑虫酰胺的多次、超剂量使用,容易产生药害,当这种药害波及目标物种(如空气、水、土壤、周边作物等)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化学污染。 相关毒理学试验表明:唑虫酰胺对哺乳动物的眼睛、皮肤等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日本甚至曾出现首例由唑虫酰胺致死的案例。因农药不合理使用或不遵守安全间隔期的规定导致的唑虫酰胺在茶叶上的农药残留超标,将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另一方面,其如果渗入水中,高鱼毒性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正因如此,欧盟早在2014年便将其列为对中国茶叶的重点检测项目。而它也不争气,偏偏成为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唑虫酰胺一直是中国茶叶最常见的检出项目(除蒽醌、灭菌丹总量之外),且欧盟官方通报批次也印证了这个事实。 2020年欧盟通报中国茶叶信息涉及的不合格项目,其中通报频次最高的就是唑虫酰胺(Tolfenpyrad):共通报8次。唑虫酰胺的欧盟农残限量标准为0.01ppm。 近年来因农药残留问题被欧盟、日本等相关国家(地区)通报的中国茶叶数量呈上升趋势。 其中,2023年9月,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通报中国食品及相关产品有6例,其中茶叶因被检出了农药残留,被预警两次。同年10月,我国出口至法国的白茶也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这些事件无疑给中国茶叶的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事实上,我国对茶叶特别是出口茶的农药最大残留值限量(MRL)的规定累计达到了110项,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成立)制定的与茶叶农药 MRL 有关的指标只不过30项。 当然,这与欧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截至2023年7月,欧盟涉及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共有511项。欧盟对未规定的农药按照“一律限量”(0.01mg/kg 或检测方法的定量限) 执行。 如此繁多的检测指标,为何仍无法杜绝中国茶叶的农药残留症结? 有学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问题,通俗地讲也就是茶园的经营模式所导致。 在中国99.9%的茶园归分散的茶农所有,由茶农负责茶叶的种植,管护和采摘。在整个茶产业中茶农承担了大部分风险,虫害风险,地质灾害风险,投入产出的风险,但他们的收入很难得到保障,在品牌商面前,更没有议价能力,收益也是最低的。 茶农为了获得更大收益,就会在茶园使用化学除草剂和农药杀虫剂。更严重的问题是农药和杀虫剂喷洒在茶鲜叶上,而茶叶加工只是简单的物理揉捻和烘干,所以最终加工出来的干茶,农残仍然存在茶叶中。 缺乏品质保障,又使得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卖不起价格,根据世界各主要茶叶出口国的海关数据统计,日本的茶叶出口均价最高,达到25.58美元/公斤,而中国出口均价为4.52美元/公斤。 一个怪圈就此形成。 或许彻底走出这个怪圈,需要等待产业进一步集约化的那一天,出现类似美国新奇士果农联盟或台湾地区的茶农策略联盟,但已经不是食品安全所能涵盖的范畴。 |